创新证伪时刻到来,
寻找医疗健康产业未来的增长空间。
新冠疫情结束后的开局之年,医疗产业的信心重建,并未如想象中来得那般快。
事实上,身处其中的从业者先感受到了“不确定性”:政策层面,证监会首次对IPO阶段性收紧做公开说明;港/A股医药板块估值下调,一级市场融资缩水;投资结构由市场化PE转向招商PE,怎样投资建厂、助力地方GDP,骤然成为医疗企业创始人需直面的问题。
回顾本世纪20年来的一些关键性节点,从2009年“新医改”、2015年药审改革,到历年的国家医保目录谈判、药械集采,中国医疗产业一直是在“变化”中摸索前行,并始终展现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疫情“大考”后,国家医疗安全防线势必加强;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全民健康消费意愿正持续提升,医疗产业回温、在国家GDP总量中的占比增长是确定性未来。
那么,对于慢热、严肃且长坡厚雪的医疗行业而言,站在2023年的时间节点,产业发展将走向何方?
如果把时间折叠来看,很多端倪其实在新冠疫情之前就开始显现。彼时,高涨的license in成本和逐渐内卷的me too、fast follow,已经让乘资本之风崛起的“跟随式创新者们”意识到了风险。政策口子在收紧,资本热情逐渐消退,传统的以仿制、客情支撑起的医疗产业野蛮生长的时代即将过去。
2022年以来,医疗资本市场愈发理性,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创新的证伪时刻已经到来。行业政策变化、资本市场寒冬,淘洗出了诸多质量不高的医药创新及医疗商业模式,对个体而言虽十分残酷,但对全局来说却是颇为必要。
伴随着中国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人民的健康保障水平势必向高质量方向迈进,对医疗产业的发展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急需向更精细、更创新、更前沿、更高质量的方向转型。按照《“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指出的,截止2030年时,健康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并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
今年夏天,国务院常务会议接连审议通过的《医药工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和《医疗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两份顶层规划文件中,还再度强调了要提高国内在高端药品、关键技术、原辅料供应等方面的能力,以及医药行业间的国际合作和研发创新的重要性。
这一过程中,创新被视为医疗产业转型发展的动力之源。
2023年,创新药出海终成势头,迎来10倍增长机遇。据行业内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国内发生超过27起license out交易,披露金额超124亿美元,达到了去年同期的3倍之多。在“借船”和“造船”两种模式下,百济神州、传奇生物、君实生物等头部Biotech引领潮头,国产自研CAR-T、PD-1等创新产品先后登陆海外市场。
消费医疗复苏,医美、口腔等细分市场内生动力强劲,不断缔造“爆品”销售神话。今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达到1219元,同比增长17.1%,占到了人均消费支出比重的9.6%。
与此同时,医疗器材国产化替代如火如荼,以手术机器人为代表的系列创新产品纷纷获批。截至2023年8月,国内已有38款手术机器人获NMPA批准上市,其中国产手术机器人32款,覆盖腔镜、骨科、血管介入、植发等临床应用场景。如今,手术机器人企业普遍走到了商业化的关键节点,如何打通入院路径,为国内外医院提供高性价比、强产品力的机器人,成为企业家们要直面的挑战。
脑机接口、再生医学等前沿科技创新持续引领着投资热潮。从CDE接连发布的干细胞药物临床前/临床试验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到脑机接口在神经性疾病等严肃医疗场景中开始实际应用,在政策和产业两端的双重努力下,新技术的出现、发展、迭代为医疗健康领域带来根本性改变。
可以说,一个强力依托创新发展的医疗产业风口已经到来。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况下,也就更需要政策制定者、企业、投资机构、第三方服务商等各个环节从业者共同努力,就关键议题进行技术探讨与思想碰撞。
在这一背景下,11月28日,36氪将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办【寻找确定性】WISE2023医疗健康新风向大会。我们希望借助本次大会,总结即将过去的2023年,预判2024年医疗健康行业的创业与投资趋势,探寻更有价值的确定性信条。
届时,36氪将联合数十家医疗健康企业、投资机构,就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如降糖减肥GLP-1药物的开发、脑机接口、再生医学、手术机器人、生物医药产业链等,通过面对面的对话与讨论,帮助企业破除信息壁垒,链接投融资需求,实现商业价值、社会价值的共同增长。
在此,诚挚邀请您前来参加本次大会,期待您与36氪全平台数千万用户一起,共同参与中国医疗产业的奋斗征程,助力中国医疗公司走向世界,成就中国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