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后首次回购!美团出手“稳价”,本地生活火药味挑动资本市场神经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卢晓 北京报道
在港股上市五年多后,美团终于出手回购,并连接两笔。
1月10日晚间,美团发布公告称,当日其回购563万股B类股份,共耗资近3.99亿港元。美团方面对《华夏时报》记者确认,这是其自上市以来的首次股份回购。1月11日晚间美团再度宣布,当日其回购531万股B类股份,共耗资近4亿港元。
事实上,自去年以来股份回购已成为港股科技公司们的主旋律。其中,除了港股流动性低迷、股价走低这个集体症结外,美团还面临着在新流量渠道不断“踢馆”下,如何让资本市场认识到自己外卖之外的价值这个复杂命题。
首次出手回购
1月10日,对于美团是一个特别的日子。
这一天,美团股价在盘中出现了69.55港元的52周最低点。而如果将时间拉得更长来看,这个价格已经逼近美团2018年9月20日登陆港股时的69港元发行价。
拉升股价,无疑是美团选择在1月10日当天出手的重要原因之一。短期来看,效果已经显现:根据上述美团披露数据粗略计算,美团此次回购均价为71.07港元每股,而截至1月10日收盘时,美团股价上涨1.7%至71.75港元。1月11日,美团股价收于75.6港元,涨5.37%。
不过,目前美团股价依然身处低谷。作为参照,美团股价的52周最高点为186.5港元。而在2021年2月,美团股价还曾达到460港元的历史最高峰。
事实上,美团在去年11月29日就宣布了自己的回购计划,但没有立即出手:美团宣布自2023年12月1日起,将不时在公开市场购回总金额不超过10亿美元的公司股份。美团CEO王兴则在前一天举行的2023年Q3电话会上表示,目前股价只反映了单一的业务价值,会在考虑业务的投资机会、现金流以及市场状况等因素后进行回购。1月11日,美团方面发给记者的资料也显示,未来不排除会进一步回购。
需要提及的是,在美团出手之前,腾讯控股、阿里巴巴等港股科技公司自去年就掀起多起股份回购。其中,港交所披露公告显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阿里巴巴当年全年以9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80亿元)的总价回购了近9亿股普通股。此外,记者在同花顺看到腾讯2023年共回购了125次,回购金额近500亿港元。
多位业内人士在跟记者交流时提到了港股流动性低迷这个驱动科技公司回购的外部原因:在港股流动性缺失的大背景下,资本市场曾经给予高估值的科技公司们都集体面临着股价缩水的困境。
透镜研究创始人况玉清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从理论上来讲,实施回购之后股本减少但公司市值不变,每股价值提升会推动股价上涨。此外他还认为,股价低迷之下,手中并不缺钱的科技公司也在学习苹果,将大额回购当做股东回报,“苹果每年80%的利润不用来现金分红,而是用于巨额的股票回购。”
本地生活热战
股价变动从来离不开业绩表现,它反映了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业绩发展走势的“预判”。多位业内人士在跟《华夏时报》记者交流时都认为,回购只能短期刺激股价,美团股价的后续走势,还要看业绩特别是基本盘的表现能否支撑。
11月28日,美团发布2023年三季度财报,近765亿元的营收同比增长22.1%,约33.6亿元的经营利润同比增长近240%。
但相较去年三季度新业务营收增速未能跑赢美团整体大盘,外界更关注的是作为美团基本盘的本地商业经营利润率出现下滑。
当期,美团本地商业收入同比增长24.5%至577亿元,占据公司整体收入的75%,经营利润同比增长8.3%至101亿元,是公司整体经营利润的3倍,不过17.5%的经营利润率却出现下滑,上年同期这个数字超过20%。美团对此的解释是,餐饮外卖经营利润的稳健增长被到店、酒店及旅游业务经营利润的同比下降所部分抵销。
这反映出美团在本地生活市场里遭遇的激烈竞争:相较于护城河更高的外卖业务,抖音、快手、小红书等新的流量渠道纷纷将内容引流当做本地生活战场的突破口。一个例子是:去年10月,抖音生活服务宣布计划在未来一年投入5亿元加码探店经济。
百联资讯创始人庄帅在跟《华夏时报》记者交流时认为,抖音在本地生活的优势在于7亿的日活用户以及用户停留时长,此外还在于直播电商业务和内容及电商生态的建设,但他同时也认为,相较美团其短板在于用户的购物心智较弱需要培养,此外没有地推团队、配送团队和城市化运营团队,只能依托第三方服务和管理本地商家,以及商业化内容过多容易导致用户流失等。
美团也在本地生活市场积极迎战,财报中最明显的变化是美团营销开支大幅增长。去年Q3财报显示,美团当期销售及营销开支超过169亿元,同比增长55%。事实上,美团CFO陈少晖在去年Q2财报会中就提到,三季度美团将推出一系列营销活动,进一步优化营销策略。
此外,在内容方面,美团也在持续加码直播。陈少晖在去年Q3财报电话会议中披露,过去几个季度美团都在加强直播方面的能力,9月的日均直播场次相比6月增长了300%,交易额相比2019年同期增长150%。
陈少晖当天还提及,服务零售市场仍然处于高增长阶段,尤其是在挖掘低线城市的增长潜力方面。而在谈到行业竞争时他表示,“本地服务的渗透率仍有继续提升的空间,竞争有利于消费者和商家,为商业创新和积极变化提供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