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伟
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在网上买“情绪”。销量超100万的“虚拟蚊子”,已售超9万的“爱因斯坦的脑子”,还有“好运喷雾”“骂醒恋爱脑”“树洞陪聊”……不少千奇百怪的虚拟情绪商品,在电商平台上销量激增。质疑的声音认为,这约等于交“智商税”,但在一些消费者看来,购买这类商品本身就是一种情绪的表达和纾解,也是有价值的。(1月5日中国新闻网)
年轻人在网上买“情绪”并不新鲜,在很早之前就随着网络的兴起而存在,只不过玩法越来越多,形式也推陈出新日益丰富。“虚拟蚊子”也好,“爱因斯坦的脑子”也罢,千奇百怪的“商品名称”背后,统一的操作模式不外乎提供娱乐聊天服务,让那些处于各种负面情绪中的“消费者”,找到一个情绪发泄的通道,或是可以倾诉的对象而已。
最后的效果也存在极大的个体差异性,既取决于服务提供者的专业能力、市场监管等,也和求购者当时的心理状态和未来预期有关。如果服务提供者具有极高的专业素养,而求购者的预期又较低,效果认可度就会高一些,反之则差一些。作为一种带有娱乐性、尝试性的消费方式,年轻人在网上买“情绪”更像在不断地开盲盒,本身就充满着极大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
“现在,社会节奏很快,大家都很忙碌,工作生活压力都很大。”这是一个无可回避的现实。高压产生了焦虑,长期的负面情绪得不到宣泄,巨大的压力得不到释放,就会产生精神疾病。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日前联合发布的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专题报告显示,在对全国范围内超过3万名青少年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约14.8%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需要进行有效的干预和及时调整。
心理干预的措施有很多,首要之举是找到合理的渠道实行自我调整。从情感上讲,人需要依恋、支持、陪伴、分享的关系依存,越是长期处于高压和负面的情绪中,这种需求越强烈。情绪类商品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也满足了年轻人的实际需求,虽然基于网络的不确定性在效果上差强人意,在购买这类商品的人的潜意识里,也包含着一种对于人际关系的回避、防御,不过只要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需求者的情绪表达和纾解,这样的价值就应当肯定。
购买虚拟情绪商品是交“智商税”还是情绪“出口”,这个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年轻人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独特的消费方式。认为是交“智商税”可以视为一种善意的提醒,但不要忽视其背后需求的正当性和合理性,更不要忽视年轻人的判断力和鉴别力。总之,看待年轻人买“情绪”,不妨情绪稳定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