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 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0.3%,增速与上月末环比持平,比上年同期低1.5个百分点。按理说,面对5%左右的名义GDP增速(未剔除物价影响的GDP增速),10.3%的M2增速已经不低了,至少要比“M2增速与名义GDP增速相匹配”的说法显得强劲。但问题是,如此M2增速是否足够拉动经济增长?
社会公众非常关心M2增长率,一般而言,公众会认为它代表了央行的货币政策态度,也预示着全社会货币信贷的活跃强度。从央行公布的信贷数据看,一般情况下,M2增速和信贷增速之间大致不会太大出入。比如10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0.3%,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0.9%。
但现在的问题是,中国前10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了20.49万亿元。这个数据已经相当给力了,但为什么狭义货币(M1)余额同比增长仅为1.9%?而且,M1增速与上年同期低3.9个百分点,远大于M2比上年同期低1.5个百分点。
我们知道,M1代表着企业活期存款,它的增速为什么低?20多万亿元的贷款增量去哪儿了?变成定期存款进入M2了?变成短期理财了?还是借新还旧了?无论如何,央行应当搞清这个问题,因为它关乎企业投资的积极性问题。
贷款数据还显示,住户贷款减少346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1053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707亿元。这个数据是否意味着住户部门还在“去杠杆”?10月份居民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94%,难道居民消费没有加杠杆而是在用储蓄进行消费?从数据看,确有这样的迹象。央行统计数据显示,10月份,住户存款减少6369亿元。
我们要把贷款问题进一步搞清楚,看它是不是实打实地在支撑经济增长,还是更多在“贷款变存款、存款变贷款”之间空转,也就是说,贷款增量看似巨大,但有条件贷款的企业,可能在帮银行倒腾钱,而并非满足自己对信贷的真实需求。其实,这件事应当可以从货币乘数超过8倍的数据中看出端倪。
应当说,中国有着巨大的投资需求,尤其在高科技发展方面。但这方面的投资资本来源显然不能过度依赖信贷,而应当通过资本市场扩张去完成。所以,央行需要转变,从过去短期货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维护者,变为长期资本流动性合理充裕的维护者。同时,需要拿出精力,避免“银企合作倒腾贷款数据”,而给经济以充足的金融能量。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3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