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千龙网
两根“玻璃针”机器手,快速翻转细胞,准确无误地找到细胞切入点,精准提取细胞核后,再注入体细胞核……前后不过86秒,一个完整的细胞胚胎就已“孕育”完成,随后开启“克隆之旅”。
在南开大学行政楼的一间办公室内,南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赵新教授一边盯着电脑屏幕,一边告诉记者:“传统微操作方法操作精度较低、容易造成细胞损伤。微纳操作机器人克服了这些难题,解决了细胞操作自动化的问题,能有效提高操作效率和质量。”
板凳甘坐十年冷,技术的突破离不开时间的沉淀。多年来,赵新致力于研制面向生命科学的原位显微分析与操作仪,培育出机器人操作克隆的动物,其团队的科研成果先后两次入选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
“只有瞄准国际前沿,突出实际应用,才能让科技创新更有影响力和生命力。”回顾这些年来的经历,赵新深有体会,“国际上不能做的,我们不仅要能做,还要做得好。这是支撑我们科研团队走到今天的动力,也是我作为一名党员始终不变的追求。”
“人工克隆操作难度大、胜任者严重不足,而克隆技术是快速、大量培育优质品种的理想解决方法。”赵新着手这项研究的时候,手工操作“克隆羊”的世界平均成功率是3/5000,机器人操作的难度更是可想而知。越是艰难越向前,赵新带领团队向着这项国际前沿技术进军。
一次次摸索、一次次尝试,在别人看来枯燥无味的实验操作,赵新却孜孜不倦。“我们做了上千次机器人化的体细胞核移植操作,移植了510个重组胚胎到6只猪体内,最终获得了17只克隆猪。结果证实,这种机器人化的体细胞核移植,不仅可以将操作员从单调乏味的细胞操作中解放出来,也减少了卵母细胞在核移植过程中的损伤。”
这些年,一项项创新成果不断推出,并不断被应用到生产实践中:活体细胞精准操作机器人系统,提高了细胞操作成功率、成活率、发育率,系统应用于生物医药、脑科学、畜牧业等领域;自动化克隆技术用于种猪培育,培育了7只克隆纯种长白猪……
创新没有止境。如今,自动化克隆操作成功率已达到3.3/100,已经比10年前手工操作提高了54倍,但赵新团队并不满足。“我们与全国数十家畜牧单位保持密切关系,他们有需要,我们就继续培育。”赵新说。
在他看来,人工智能是一个交叉学科,要特别注重学科交叉、产业视角,将人工智能的力量带到所有学科研究领域,并融合医学、金融、旅游等其他学科的先进理念,共同塑造人工智能美好的未来。“未来,我将与团队成员奋斗不止,立足务实创新,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努力攻关一个又一个‘卡脖子’难题,为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赵新说。(武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