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宇航员加加林1961年4月12日成功进入太空,成为人类遨游太空第一人,加加林的名字因此迅速传遍全球,人尽皆知。
然而,人们往往只记住成功者,却可能遗忘了那些倒在人类探索太空之路上的英雄,加加林的好朋友、牺牲于“联盟一号”事故中的科马沃夫就是其中之一。
如果不是科马沃夫舍生取义、慷慨赴死,在“联盟一号”事故中牺牲的就是加加林。
有人或许会对上述描述提出质疑,加加林与科马沃夫之死有什么关系?科马沃夫何以预知“此去将会有去无回”?
这一切都要从当时的时代背景说起。
这是一项注定无法完成的任务,是超级大国太空竞赛酿成的悲剧。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冷战”正打得如火如荼、难分高下。
反映在航天领域,这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竞争”已然变了味,探索太空的意义已经不再那么单纯,除了互相斗气逞能之外,航天技术先进与否已经攸关民族荣辱。
科马洛夫1967年4月23日参与的那一次航天行动实际上就是一次“变了味”的冒进行动。
按照原定的计划,“联盟一号”本应在几个月后再发射升空,可是,一件跟发射“联盟一号”毫不相干的事情发生了。
因为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将于1967年4月底出席“华沙”领导人会议,为了显示苏联航天事业取得的伟大成果,也为了向十月革命胜利五十周年献礼,勃列日涅夫要求有关部门赶在4月底之前发射“联盟一号”。
苏联这次预备先后向太空发送两艘飞船,按照计划,将有一名宇航员首先搭乘一艘飞船去往太空,然后再在外太空换乘另一艘飞船返回地球。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苏联就在“宇航员在太空转移”这个方面超越了美国,也为未来的登月行动奠定了基础。
勃列日涅夫的要求一下子打乱了航天部门的阵脚,几乎所有人都不支持提前发送船,理由只有一个-准备不充分。
“联盟一号”不久前刚刚进行过一次试飞,技术人员在试飞过程中发现了多达两百多个问题。
这些问题根本不可能在4月底之前彻底解决,即使解决了问题,按规定还需要再次试飞验证。
但是,负责航天计划的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却一口答应勃列日涅夫总书记的要求。
于是,在乌斯季诺夫的高压下,基地被动地开始为发射“联盟一号”做准备,而且决定在4月23日正式发射飞船。
按照规定,飞船发射前必须通过11个将军严格的检查验收,然而,只有一位将军勉为其难地在验收文件上签了字,另外10个将军全部拒绝签字,理由只有一个-系统没有准备好。
即便如此,乌斯季诺夫依然固执地下达了“4月23日准时发射”的指令,执行这次任务的宇航员定为弗拉迪米尔·科马洛夫,第一替补人为加加林。
加加林和科马沃夫曾经互为“替补”,最后一次,科马沃夫“舍生取义”、“慷慨赴死”,坚持不让加加林接替自己执行任务,原因竟是“我不想让加加林去送死。”
科马沃夫和加加林都是苏联最优秀的宇航员,他们在执行任务时候有过多次合作,工作之余,他们还是一对关系密切、惺惺相惜的好朋友。
加加林第一次前往太空的时候,科马沃夫就是加加林之后的第一替补宇航员。
也就是说,如果加加林突然因故不能执行任务,这个时候,科马沃夫将接替加加林执行任务。
那一次,加加林乘坐的飞船顺利地飞往太空,飞船在距离地面301公里的轨道上绕地球一周后安全返回了地球。
因此,科马沃夫这个“替补队员”没有派上用场。
1967年4月23日这一次执行任务,加加林与科马沃夫对调了位置,由加加林充当科马沃夫的第一“替补”。
所有人都知道,飞往太空是一件充满危险的事情,稍有不慎,宇航员就会有性命之忧。
更何况,科马沃夫和加加林都知道“联盟一号”当前存在的问题非常严重,
一位在“国家安全委员会”工作的朋友明确告诉科马沃夫,“这次飞行极其危险,你很有可能再也回不到地球了。”
这位朋友劝科马沃夫知难而退,珍惜生命,主动退出任务。
科马沃夫心里非常清楚,如果自己退出任务,接替自己去执行任务的人就是加加林。
科马沃夫平静地对朋友说:“我不想让加加林去送死。”
科马沃夫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悲悲切切,他用自己的选择诠释了“舍生取义”和“慷慨赴死”的含义。
科马沃夫难道不知道害怕吗?
不,求生是人类的本能,科马沃夫知道此行有可能“有去无回”,科马沃夫深爱他的妻子和子女,他也是有血有肉、热爱生活、珍惜生命之人,不可能不害怕。
飞船升空之前,科马洛夫和加加林等人多次向上级反映情况,请求推迟发射时间。
可是,他们的努力根本无济于事,在令人窒息的高压之下,这项任务断无推迟或取消的可能。
最后,为了保全自己的好朋友,科马沃夫把死亡的危险留给了自己,别无选择、义无反顾地做出了踏上了“不归路”……
“如果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唤醒梦中人,那么,我就用生命去警示他吧!”
就这样,1967年4月23日,“联盟一号”飞船在充满隐患的情况下起飞了。
科马沃夫的心情是复杂的,与以往飞往太空不同,明明知道飞船带病升空,生死未卜,他却必须硬着头皮去冒险。
科马沃夫的举动是悲壮的,既然无法“一语唤醒梦中人”,科马沃夫只能以身涉险,用自己的生命去警示那些不尊重科学之人!
“联盟一号”飞船升空之初还算顺利,可是,当飞船进入既定轨道之后,一系列的问题就接连出现了。
科马洛夫首先发现,飞船的太阳能电池板似乎出问题了,它不仅无法正常打开,甚至还遮住了散热器。
紧接着,飞船的自动控制、定位和通讯系统也相继出了问题,科马洛夫不得不改用手动方式控制飞船。
“联盟一号”飞船后来又与地面失去了联系,飞行姿态也越来越不稳定,科马沃夫只能继续操纵飞船绕轨飞行,寻找变轨时机。
等“联盟一号”绕轨飞行了13圈之后,科马洛夫终于与地面恢复了联系,他这个时候才得知,此次任务的计划改变了。
因为“联盟一号”升空之后故障不断,尤其是控制系统出了问题,指挥部决定放弃“联盟一号”和“联盟二号”在太空对接的任务,改为全力营救“联盟一号”返回地球。
指挥部的态度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改变,一是因为“联盟一号”暴露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已经不可能完成任务了,二是宇航员科马沃夫已经危在旦夕。
还有一个更加重要但不方便明说的原因,以当时飞船的位置、速度和高度,如果控制、操纵失当,“联盟一号”很可能降落到苏联以外的领土上。
“联盟一号”如果落在了苏联以外的其他国家,美国人就有可能窥探到苏联的太空秘密,这是正在与美国进行“冷战”博弈的苏联断然不能够接受的,后果将极其可怕。
就在科马洛夫操纵“联盟一号”绕轨飞行到第17圈的时候,飞船的“横向标”又突然失灵了,飞船无法顺利变轨进入返回轨道。
好在科马沃夫此时还能跟地面通信,于是,在地面的协助之下,飞船在继续轨道飞行两圈之后终于成功进入返回轨道。
而飞船的生命保障系统紧接着也出了问题,科马洛夫冷静地手动操纵着飞船,成功地启动了反推火箭,在完成三个舱体的分离之后穿过了最危险的区域。
这个时候的科马洛夫似乎看到了返回地球的希望,地面控制人员也对科马沃夫的成功自救赞叹不已:“这简直是一件伟大而不可能的事情。”
然而,当飞船距离地面只剩10公里的时候,意外却再次发生。
马洛夫发现,“联盟一号”的降落伞打不开了,而备用降落伞还在返回舱内,根本无法使用。
科马洛夫此时陷入了绝望之中,最后时刻,科马沃夫只能任由飞船以上百公里的速度砸向地面。
十几分钟后,随着一声巨响,“联盟一号”载着科马洛夫砸落在了乌拉尔草原,飞船整个被撞扁,缓冲火箭也在碰撞中发生了剧烈爆炸。
科马沃夫回到地面的时间是1967年4月24日,但是,人们在“联盟一号”坠毁现场只找到了一堆黑黑的东西,疑似科马沃夫的遗骸。
“联盟一号”砸向地面的时候,加加林正在基地的控制室里,得知科马沃夫的死讯之后,加加林呆坐在那里一声不吭。
科马沃夫此行“凶多吉少”,加加林和科马沃夫心知肚明,加加林早有心理准备。
但是,当悲剧实实在在发生之时,加加林还是呆住了,继而掩面痛哭。
他为失去一位挚友而伤心欲绝,同时,一种说不清的愧疚感涌上心头。
毕竟,假如科马沃夫退出任务,牺牲在飞船里的那个人就是自己……
科马洛夫壮烈牺牲之后,苏联为他举行了规模庞大、级别颇高的葬礼,科马沃夫的骨灰被安葬在了克里姆林宫的墙壁龛里。
这是苏联英雄独特的荣誉,也是为国捐躯的苏联英雄最高的荣耀。
不知道是巧合还是一种机缘,一年之后的1968年3月27日,加加林在一次飞行中意外失事,不幸遇难,享年仅仅34岁。
加加林的骨灰也被安葬在克里姆林宫墙壁龛里,与科马洛夫的安葬处仅一步之遥。
科马沃夫和加加林这对好朋友最终殊途同归,加加林和科马沃夫的家人说,这是他们最好的结局,在这里,他们应该不会感到孤独,也不会有恐惧……
人类探索宇宙的征途从来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迄今为止,已经有数十位年轻的宇航员为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不过,假如尊重科学,不去盲目追求所谓的“速度”和“体面”,“联盟一号”事故原本可以避免,科马沃夫本也不至于付出生命的代价。
中国第一个进入太空的航天英雄杨利伟曾经说过:“发射前,我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心理准备。”
未来,人类的太空之旅依然充满风险,一代代航天人仍然在前赴后继、艰难前行。
让我们记住所有的航天英雄们,他们不愧为民族的英雄,更是全人类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