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金融数据平稳收官。2024年1月12日,人民银行公布2023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其中,2023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22.75万亿元,同比多增1.31万亿元。全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35.59万亿元,比上年多3.41万亿元。2023年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78.09万亿元,同比增长9.5%。此外,截至2023年1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92.27万亿元,同比增长9.7%。
在分析人士看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量增、质升。2023年12月新增信贷、社融均符合预期,而从全年来看,在政策有力支持、稳信贷和宽财政叠加作用下,2023年金融支持力度加大,有效巩固了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展望2024,货币政策具有进一步调整优化的潜力和可能。
消费和楼市仍在修复
根据人民银行披露的数据,截至2023年12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242.24万亿元,同比增长10.1%。人民币贷款余额237.59万亿元,同比增长10.6%。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22.75万亿元,同比多增1.31万亿元。
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4.33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78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55万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7.91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3.92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3.57万亿元,票据融资增加3410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1928亿元。
再具体到2023年12月来看,人民币贷款增加1.17万亿元,同比少增2401亿元。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同比少增,但环比2023年11月新增规模1.09万亿元有少量增长。
“12月新增信贷符合市场预期,符合季节律动”,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解释道,12月新增信贷同比少增,主要由于今年信贷投放明显靠前,金融机构积极备战“开门红”。同时,国内消费和楼市仍处于修复阶段,也一定程度影响企业整体贷款决策。
事实上,这一变化也与2022年同期的基数明显偏高有一定关系。“值得关注的是,国内积极推动信贷结构优化,积极盘活存量贷款资源,因此,在关注信贷总量变化的同时,更需要关注信贷结构变化与信贷政策效率提升。”周茂华说道。
2023年12月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8916亿元,同比缩量3721亿元,环比增加695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635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8612亿元,同比分别减少219亿元、3498亿元。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分析指出,后续,在抵押补充贷款(PSL)增量资金的拉动下,对公中长期贷款仍有较强支撑。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23年12月,三大政策性银行净新增PSL资金3500亿元,将为“三大工程”推进提供资金支持,带动企业端贷款维持相对高位。
此外,2023年12月住户贷款增加2221亿元,同比增加468亿元,环比减少704亿元,零售贷款保持平稳。2023年12月以来,北上广深一线城市楼市优化政策持续加码叠加,提振了市场需求。在温彬看来,后续,伴随经济内生增长动能增强,居民就业和收入预期改善,以及利率调降下居民房贷压力明显减轻,住户端贷款失衡压力将有所减小。
综合信贷结构分析,周茂华表示,居民消费逐步复苏,楼市需求整体偏弱;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少增,企业融资需求偏弱一些,整体看,国内消费和内需平稳复苏,但复苏力度不够强。
展望未来信贷趋势,周茂华预测,考虑到基数效应,预计新增信贷月度存在波动,但整体有望继续高于趋势值;接下来,除了小微、三农等薄弱环节、制造业、科创企业、绿色发展、重点项目、三大工程等重点新兴领域都将是信贷投放重点领域;房地产市场企稳复苏对信贷带动作用明显;信贷有望保持适度增长。同时,在政策引导下,今年信贷投资节奏有望继续适度靠前。
新增社融符合预期
相比于平稳延续的信贷,在分析人士看来,2023年12月的新增社融同样基本符合市场预期。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35.59万亿元,比上年多3.41万亿元。2023年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78.09万亿元,同比增长9.5%。
据此计算,2023年12月新增社融1.9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6169亿元,受政府债继续上量与基数效应等影响,社融增速延续回升至9.5%。
“12月社融平稳增长,主要源于实体经济信贷平稳增长的同时,政府债券净融资增加提振。”周茂华说道。与此同时,社融增速与名义GDP和通胀目标基本匹配,反映国内金融环境保持适度宽松,继续为经济复苏提供有力支持;2023年市场利率中枢整体下移,整体围绕政策利率附近波动,市场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
表内融资方面,温彬分析,社融口径下人民币贷款增量稳定,境内美元流动性趋紧状态缓释下,月内外币贷款延续同比少减态势,二者合计新增1.04万亿元。直接融资方面,伴随万亿增发国债加快落地,对政府债供给形成较强支撑,12月政府债净融资依然高达9279亿元,同比大幅多增6470亿元,仍为社融主要支撑。企业信用债融资虽净减少,但由于2022年12月债市波动导致企业信用债净融资大幅萎缩,使得企业债同比对社融仍是正贡献。12月企业债券净融资-2625亿元,同比大幅少减2262亿元。
此外,在货币供应方面,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92.27万亿元,同比增长9.7%;狭义货币(M1)余额68.05万亿元,同比增长1.3%。流通中货币(M0)余额11.34万亿元,同比增长8.3%。全年净投放现金8815亿元。
不过,M2-M1剪刀差依然维持高位。对比2022年1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66.43万亿元,同比增长11.8%,增速比上年同期高2.8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67.17万亿元,同比增长3.7%。周茂华指出,M1同比低于常年水平,反映定期存款占比偏高,这与我国经济所处的阶段有关——2023年我国经济处于疫后恢复的第一年,经济活动在逐步修复中,实体投资和消费仍不够活跃影响货币派生机制;同时,房地产市场低迷表现也对M1方面构成影响。
但业内仍对经济恢复表达乐观态度与信心。周茂华表示,从趋势看,经济活力恢复与宏观政策支持有望带动国内金融数据改善,稳健货币政策略偏积极。温彬则进一步预测,2024年PSL等结构性工具投放预计还将持续,促进形成实物工作量,助力稳投资和稳增长,改善经济增长预期,并有效带动以M1、M2和社融等为代表的信用指标稳定向好。
2024年货币政策或“稳健略偏松”
“从金融数据可以看出,在政策有力支持、稳信贷和宽财政叠加作用下,2023年金融支持力度加大,有效巩固了经济回升向好态势。”谈及对2023年信贷、社融等数据的总体感受,温彬如是说道。
多位分析人士表达了同样的看法。全年看,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量增、质升。不仅体现在信贷总量合理增长,结构持续优化;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更可以关注到的是,政策靠前发力,总量与结构并重。周茂华指出,为平衡经济多个目标,提升政策实施效率,2023年在保持货币、信贷总量适度增长的情况下,更加注重金融资源配置结构优化,引导信贷与金融资源流向薄弱环节与重点新兴领域。
“总体来看,2023年金融为实体经济支持服务的力度进一步加强,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持续提高。”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2023年我国加快调整优化宏观政策,出台一系列稳增长、扩内需的政策措施。特别是下半年开始,政策组合拳加快落地实施力度,叠加效应逐步显现,进一步提振了经营主体的信心和预期。
董希淼进一步指出,同时要看到,虽然目前国内经济加快恢复的迹象增多,多项经济指标回升,但恢复的态势并不十分稳固。特别是经营主体的信心和预期仍在恢复之中,需求有待进一步提振。
面对风险与挑战,“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信贷合理增长、均衡投放,保持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是未来金融工作的重要方向。
在1月初举行的2024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其中就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下一步的重点工作,包括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促进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注重新增信贷均衡投放,提高存量资金使用效率,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确保社会融资规模全年可持续较快增长。价格上,兼顾内外均衡,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在周茂华看来,2024年货币政策或“稳健略偏松”,预计呈现总量适度、重视结构优化,靠前发力,灵活运用多种工具的几方面特点。国内经济复苏不平衡,提升政策精准质效及兼顾内外均衡,政策需要供需两端发力,客观上要求发挥多种工具优势,提升政策实施效果同时,有效防范潜在风险。另外,复杂内外经济形势,国内货币政策在力度、节奏、工具选择上需要保持一定灵活性。
董希淼强调,从内外部环境看,2024年货币政策具有进一步调整优化的潜力和可能。下一步,应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量价并举,长短结合,继续维护流动性合理充裕,进一步稳定经营主体信心和预期,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各类经营主体特别是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普惠小微、数字经济的支持服务,以更大力度支持金融机构做好五篇大文章,为2024年经济实现良好开局和持续回升奠定基础。
北京商报记者 岳品瑜 董晗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