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胡静漪 张翀
近日,国能浙江舟山电厂6号机组通过168小时满负荷试运行,标志着三期工程全面建成投产。
三期工程2×66万千瓦机组,在业内不算规模最大,却创下了行业记录——这是全国首个应用国产BIM建设的煤电项目,填补了世界煤电领域工业软件的一项空白。
工业软件的重要性不亚于芯片,是制造业强国不可或缺的关键。
据介绍,BIM指的是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它能在建筑物施工前通过三维模型塑造,综合各方因素来“预演”施工过程。工程建设者直观感受建造过程,就能提前发现问题,做出科学决策。
这样的“超级大脑”可以最大程度减少返工,实现工程建设进度、成本、质量和安全的精准管控。如今,BIM技术已经在建筑、桥梁等基础设施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一直以来,欧美等西方国家掌握领先技术,并且在煤电领域存在技术空白。
近期,国家工信部发布工业重点行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指南,就要求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为重点,围绕石油、化工、航空、船舶等关系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的行业领域,推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和工业操作系统更新换代。
浙江是能源资源小省,工商业企业及居民用电有70%来自燃煤发电。尤其在离岸的舟山群岛,煤电厂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
这次由国家能源集团自主研发舟山智慧监管运维平台,在国内首次应用国产BIM技术开展煤电数字化设计、交付和全过程应用管理,有力带动了传统火电产业转型升级、自主可控。
“当时大家心里都没底,但是没有人想放弃。”说起研发过程,舟山电厂基建工程部BIM专业工程师薛涛介绍,尽管可以跨行业借鉴经验,但相比结构单一的建筑,煤电厂集成度较高,锅炉、环保设施、码头等具有全然不同的结构,汽轮机等关键设备的工艺系统又极为复杂。
当时,国产BIM没有基础的“元件库”,一颗螺栓、一根管道,都要从“零”开发。“我们摸着石头过河,根据现场需求进行原型开发。”他说。
经过近两年的尝试、突破,团队从设计、设备、施工建管和生产运维四个数字化方向,打通全流程数据流通壁垒。光是元件库,就导入了10万余个元件,能够直接向业内外推广。
在国产BIM平台的加持下,舟山三期项目的建造速度“开了挂”。比如5号机组“锅炉水压实验”关卡,比原计划提前整整60天,机组并网的时间也提前了30天。
经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评定,项目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尤其在大型火电工程的4D施工进度模拟及设备拆装领域,更是实现了国际领先。
不仅要做样板,还要做模版。回首看,团队总结提炼了三项具有推广价值的创新点,丰富了国产BIM在火电工程(燃煤)领域的应用场景。
一是首创国产BIM在火电工程(燃煤)领域的实施标准。团队重点研究编制了设计、施工、运维等4本应用导则,搭建了该领域的实施标准体系。把不同阶段全流程应用场景研究透,定好不同应用场景下建立BIM模型需要满足的技术要求,未来新建煤电项目就能实现“拿来就用”。
二是首创火电领域基于国产BIM的设备工艺拆解。通过大量实践调研和对设备各部件、参数的采集,团队开发了涵盖18类重要主辅设备拆装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可以实现更加直观的工艺可视化拆装培训效果,方便建设方、设计方、施工方协同高效地开展工作。
三是首次实现基于国产BIM技术的火电工程4D施工进度模拟。根据电厂三维全景模型、施工进度计划书和实际进度说明书,平台实现2636条进度节点和三维模型的对应,一步步模拟建设进展,三维可视化展示正确率达到100%。
2024年10月,国产BIM项目获得全国创新创效优秀成果特等奖,彰显了其在技术创新与实践应用方面的突出成果。而在此前,项目已经获得国家能源集团奖励基金一等奖等多个奖项,并被列入“十四五”热电产业数字化首台(套)技术装备。
在国家将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重要力量的背景下,数据及其构建的工业软件已日益成为能源基建项目的重要基础性资源和战略性资源,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煤电企业深度融合也是能源行业全面落实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举措。
舟山电厂基建副总经理陈喜龙介绍道 :“BIM是一个可以实现跨行业、跨领域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抓手,能够实现BIM的国产化和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意义重大。”
“转载请注明出处”